
時間滴答滴答,從不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。
隨著著日歷上的“冬至”兩字一翻而過,才恍然,一年又過去了。
昨天去教會,我路過一個小村莊,發現近處低矮的村舍上方飄著若有若無的炊煙,牽扯著我的雙眸,心底不由泛起些許暖意。
看到一位婦人在灶前洗菜、切菜,忙碌的樣子,孩子說“媽媽,那飯燒得真香呀!”
“是啊,那是餃子餡兒的香味!”我也感嘆。
想到那彌漫著炊煙味的小屋里,婦人早已準備好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等家人吃飯,帶著歲月里的煙火味。
不由想起小時候,無論清晨還是傍晚,縷縷炊煙起,暮色如籠紗,雞進窩棚,黃犬歸家,炊煙散發的煙火味,是最為溫暖的人間至味。
緩緩升起的炊煙,歌頌的是延綿不絕的親情與鄉情,還有生活與生命。
這讓我念叨起馬致遠的詞“古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……”和陶淵明的詩句“ 曖曖遠人村,依依墟里煙”。
離家數年,遠離故土,遠離了故鄉的炊煙,漂泊在他鄉,我仿佛是一個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家的孩子,會感到失魂落魄和薄涼。
在民間冬至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必不可少的團圓飯。待我端起飯碗的那一刻,心里還是不免生出幾分酸楚和失落。
因我想起隨著父親離世,老屋便拆了,家里再也不會飄起那慈愛而溫暖的炊煙了。
生命里父親這座靠山轟然倒塌,愛和溫暖漸行漸遠,內心的刺激和失落可想而知。
有時也安慰自己君子所追求的是道,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,達到最基本條件就可以了,不必太多要求。
孔子與孟子這樣的表達與圣經中的許多話語相近似。耶穌在面臨魔鬼讓祂把石頭變成食物的引誘時說:“人活著,不是單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話。”(馬太福音4:4)
耶穌在迦百農海邊也對前來尋求醫治與聽道人們說:“我就是生命的糧;到我這里來的,必定不餓;信我的,永遠不渴。”(約翰福音6:35)
“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;因為我們沒有帶什么到世上來,也不能帶什么去;只要有衣有食,就當知足。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,就陷在迷惑,落在網羅,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里,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。貪財是萬惡之根,有人貪戀錢財,就被引誘離了真道,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。但你這屬神的人,要逃避這些事,追求公義,敬虔,信心,愛心,忍耐,溫柔。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,持定永生;你為此被召,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,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。”(提摩太前書6:6-12)
許多時代的哲人也明白這個道理,說出了類似的話語:塞涅卡(Seneca)說:“你離開世界的時候帶走的,不能多過進來的時候帶來的。”希臘有一句詩這樣說:“我是赤身來到世上;也是赤身下入地底。”西班牙人有一句成語說得更加直白:“壽衣沒有口袋。”辛普森評論說:“人聚積的一切皆算是行李性質,到死后進入征收卡的時候,除了他最真的人格以外,全部行李都要留下。”
在這個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的冬晨,我欣賞著婦人家炊煙的景致,思索著生命的意義,清洗被壓傷的靈魂。這種感情,既有對曾經被炊煙彌漫過的少女時代的懷戀,更有一種對返璞歸真的人生態度的守望。
是的,生命里最令人迷戀的那些炊煙不知飄向何處了?如果不是在野外又見炊煙,不是孩子如此驚異于不期而遇的炊煙,我都快忘了,熟悉的炊煙已遠離我很久了。
歲月遠去,炊煙卻不會淡去。在遼闊無垠的心田里,它永遠是一道永遠不能釋懷的風景,余生最有價值的是當建立一個不羞愧的自己,追求公義,敬虔,信心,愛心,忍耐,溫柔,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,持定永生。
TAG:炊煙 鄉情
【作者簡介】
何天朵:曠野呼聲作者。大學中文系畢業,受洗歸主十多年,被主呼召福音文學寫作,文章散見于主內外雜志和平臺,愿意在文字侍奉上盡綿薄之力!
贊助商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