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西結書24章
14我耶和華說過的必定成就,必照話而行,必不返回,必不顧惜,也不后悔。人必照你的舉動行為審判你。這是主耶和華說的。”
以西結書24章用烈火燒銹壞的鍋比喻猶大的災禍。又用先知妻子死亡不可哀悼,比喻猶大的結局。兩場災禍都在演繹描述主前586年猶大的亡國之災。
本章繼前面12章針對前述以色列的罪惡,宣告了上帝的審判:“14我耶和華說過的必定成就,必照話而行,必不返回,必不顧惜,也不后悔。人必照你的舉動行為審判你。”也就是說,上帝要他們放下一切僥幸的心理,以為上帝只是說說而已,并不會真的施行審判。
對于上帝宣告的審判,以色列向來都有心存僥幸的歷史:
在士師時代以利的時代,以利身兼大祭司與士師雙重要職,無論是國教信仰,還是行政領導,他們家族都是大權獨攬。
但以利家族并沒有善用上帝托付的職份來牧養好以色列。相反,他們利用手中職權,為所欲為,褻瀆信仰的神圣。以利的兩個兒子貪得無厭,不僅搶奪獻祭者的祭肉,還和會幕門口的婦女們鬼混。大大地褻瀆了信仰的神圣性。也給以色列帶來了可怕的衰落與災禍。
這時以利雖然三番五次地責備兩個不孝之子,卻并未有效制止他們犯罪的行為。對屬靈的原則而言,你不能履行職份,就是對職份的褻慢。因此,上帝嚴懲這個家族。命定咒詛永遠伴隨他們一家——他們家族將不會有男人活到年老,他們家族也不會出現能干的后代,他們家族將永遠承受貧困窘迫。
雖然如此宣判,以利家族依舊沒有絲毫悔意。為何如此?原來,他們有個以色列人常見的信仰僥幸心理——他們以為,他們手中有象征上帝之存在的約柜,只要他們能夠把持約柜,上帝就一定得保佑他們,而有全能的上帝保佑,他們就必定能夠為所欲為,處處得勝。
因此,當他們面對強敵非利士人的攻擊和國家民族的種種危機時,他們非但沒有痛改前非,尋求革新自強,反而把約柜搬上戰場,以此要挾他們褻瀆的上帝來為他們爭戰。
為了這種信仰的僥幸,上帝最終不惜讓敵人擄走約柜,也讓以利家族邪惡的男人們一天之內全部死亡。算是對僥幸信仰的直接忠告。
但這種迷信化的信仰觀念并未在以色列人中根除,用僥幸的褻慢代替信心的敬虔,一直是以色列人歷史性的通病。到了耶利米的時代,雖然他們和以利家族一樣,知道上帝是輕慢不得的,但依舊以為,他們可以用有形的形式要挾無形的上帝為他們辦事。
他們以為,只要圣殿還在,只要約柜尚存,那就是上帝親自的同在。有神同在,他們必能無往不勝。因此,他們一面違背上帝,敬拜偶像,作惡多端,一面冀望控制圣殿而控制上帝為他們所用以制服仇敵。
雖然上帝多次藉著先知警告以色列人要離惡行善,歸向上帝。但他們不僅不聽先知的忠告,還酷刑,甚至殺害了警告他們的先知。因為他們以為他們可以藉著圣殿和約柜來要挾上帝為他們爭戰。他們相信上帝的全能,相信上帝的審判,知道自己的罪惡,但他們沒有悔改,而是僥幸地以為可以借此控制上帝。這就是偶像化的迷信。
歷史告訴我們,直到仇敵攻入耶路撒冷,他們還躲藏在圣殿里負隅頑抗,因為他們以為圣殿就是上帝,上帝不會傷害自己,而他們占據圣殿就能利用上帝了。他們不知道,上帝的賜福是因為他們信服,上帝的憐憫是因為他們的信靠。如果他們在心靈和行為上已經背棄了上帝,他們就已經撕毀了神人之約,他們不僅失去了上帝的保護,也必將受到違約的懲罰。那有形的建筑又怎能要挾無形的上帝。因此,為了罪惡的審判,為了粉碎他們的僥幸,上帝不惜讓仇敵焚毀圣殿,也給了那些僥幸的不敬虔之輩以生命的教訓。
事實上,舊約時代這種僥幸的迷信心理一直未曾在猶太人中根除過。在耶穌的時代,照樣有很多猶太人以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后代而自欺欺人地認為,上帝會對他們法外開恩,因此,他們可以勇敢地作惡,僥幸地以為,這個身份可以成為上帝必須得賜福而保護他們的理由。
耶穌則直言不諱地粉碎了他們僥幸的幻想:你們要結出果子來,與悔改的心相稱。(路3:8)否則,上帝的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了,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,丟在火里。(太3:10;路3:9)。實際上,猶太人并沒有因為耶穌的警告而悔改,他們甚至殺害了說真話的耶穌。最終的結局是國破家亡,流離失所近兩千年之久。
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處。新約時代的教會也常常以為“他有恩典,有憐憫,不輕易發怒,有豐盛的慈愛,并且后悔不降所說的災。”(珥2:13;拿4:2)因此,他們便為所欲為,虛假詭詐,信仰變成了宗教正確。
他們卻忽略了先知警告的前提:“你們要撕裂心腸,不撕裂衣服。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;”(珥2:13)有了真誠的悔改,才會有上帝的“后悔不降所說的災”!有人甚至以為,我們可以隨便犯罪,只要告知上帝悔改,便可以安枕無憂。
這其實和舊約的猶太人把約柜和圣殿當作要挾上帝的工具一樣,他們是把救恩當作犯罪而要挾上帝的手段了。他們以為,因為耶穌有了犧牲,且在天父右邊為我祈禱,上帝又能奈何我怎樣?只講恩典,不講救恩;只講功利,不講審判。這其實就是信仰的僥幸。要知道,救恩的饒恕只有在真誠的悔改中才會有效,赦免的恩典只有在罪人的懺悔中才會實現。保羅就曾經警告過哥林多教會:若非按理(按照屬靈的原則)敬拜上帝,若非敬畏地侍奉上帝,若非分辨自己的行為,我們的侍奉便是犯罪。保羅進一步警告哥林多信徒“因此,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,死(原文作睡)的也不少。”(參林前11章)。
把信仰偶像化,把信心僥幸化的代價,就教會歷史看,形如猶太人的亡國之痛,依舊是十分沉重的。從教會的大分裂,到教會影響力的退化,無不表明,一間不懂得敬畏上帝而用意志委身上帝,活出信仰的教會,最終會被上帝挪去她的燈臺(參啟2:5)。過去許多福音化的地區,已經淪為某些宗教的中心。過去許多基督信仰立國的國家,漸漸成為邪惡宗教的舞臺。
僥幸的代價也總是超過人們的想象。從約柜的被擄,以利家族的覆滅,圣殿的被毀,猶大的亡國。到新約時代教會犯罪所失去的影響力,再到信徒生活中被上帝管教的教訓。無不印證一個基本的屬靈原則:信仰拒絕僥幸!上帝言而必行,行而必果。對祂承諾的恩典如此,對祂宣告的審判亦然。救恩只對悔改有效,賜福只與信服對接。只有棄絕僥幸,真實的信心才會結果。
親愛的父上帝:
禰是慈悲的父神,
也是嚴厲的上帝。
禰慈愛而嚴厲,
禰公正而憐憫。
禰的慈愛無邊無垠,
禰的威嚴深邃淵博。
禰的應許永不落空,
禰的承諾終必成就。
求禰教導我以情感愛禰,
也學會以真理之心敬畏。
好讓我的信仰有根有基,
好使我的信心有情有義。
禰以公平的愛愛世上所有的人,
也以特別的恩典眷顧每個個體,
我們在公平中感受殊榮,
在平凡中經歷偉大!
求禰讓我因為禰的愛而更加振奮,
因為禰的恩典而更加珍惜恩典。
從我里面除掉僥幸,
在我里面建立信心。
求使我懂得在信心中相信禰的奇妙,
在生活中腳踏實地地踐行禰的真理,
相信禰的奇妙全能而不會僥幸,
實踐禰的真理作為而滿有信心。
有夢想而接地氣,
有信心而有理智,
浪漫而不失真實,
真實而不失情調。
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!
阿們!
靈修反思:
1.猶太人為何犯罪有恃無恐?他們所恃的是什么?
當時以西結已經被擄到巴比倫了。他所警示的預言在主前586年應驗了。如果當時的猶太人聽了耶利米先知和他的警告,是否可以避免這某后的滅國之災?為什么?各種經歷對我們有什么教
2.猶太人常常不思悔改,卻心存僥幸。請問,我們里面有沒有僥幸?信仰為何拒絕僥幸?僥幸與信心的區別是什么?
3.本章圣經用了哪兩個比喻?分別是什么意思?
贊助商鏈接